4.18.2006

四月十七 難兄難弟 台灣黑電影


離開新版的<難兄難弟>的胡鬧做作, 回歸舊版<難兄難弟>的自然. 雖然是很melodrama, 看起來也有點cliché, 但當中也不乏電影精神. 電影於1960年製作, 說的是內地來港的吳聚財和周日清從”周身唔仙吓”到成為收入可觀的經紀當中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故事, 他們一同遇上秀華, 但連番幫助以後忠實的聚財決定割愛, 讓日清跟秀華好好發展. 日清也遇上余小姐, 最後大團圓結局.

這就是港產片的前身, 整套電影中, 有起有落, 有喜有悲, 有笑有淚, 有瘋狂有沉靜, 有現實有幻想, 但也有盼望堅持. 這是上一代香港人的寫照, 離鄉別井, 到了一個叫香港的地方做一個香港人, 無依無靠, 捉襟見肘, 也願意跟自己的鄰舍或包租公包租婆同桌吃飯, 沒埋怨沒顧忌, 賺了錢一起拿出來開店舖, 活像是一家人. 粵語片跟觀眾的距離也像一家人, 會跟觀眾對話, 也會說再見, 親切動人. 重情, 乃粵語片也.

導演也透過他們的口, 說出當時電影的現實: 能為所愛的犧牲的情節最偉大, 也最賣座的. 這是當時的belief. 謝賢很帥, 胡楓很鬼馬, 羅蘭身材佼好. 沉醉在一片懷舊風氣中, 我發現八號巴士原來在那年代, 已設定灣仔碼頭為終點站.


晚上看<台灣黑電影>, 一個快將被遺忘戒嚴年代所出產的電影, 導
演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能把一套又一套的電影從坊間蒐集整理, 再加上那年代的導演製作人的口述歷史, 就製作出台灣黑電影這種像出土文物一樣的紀錄片, 曾經相識, 但都因時代的遠去而淡忘.

其實不遠, 說的不過是七十到八十年代戒嚴時如雨後春荀出產的社會現實片, 這類片子說的是台灣經過國共和日本統治後的洗禮人民所受的壓抑, 遂成為電影中的暴力, realistic 終於不realistic 了, 但剛強暴力的女性成為了當時社會的精神記號.

說起這些片名, 如錯誤的第一步, 上海社會檔案, 台灣觀眾可能只會想到票房高企的商業片, (如香港人想起英雄本色一樣), 然而這時代的電影卻是最少被人提起的, (大底是因為戒嚴而很多片子以後位有機會出版DVD有關), 導演籍這次的口述歷史給這年代的電影給了重新詮釋, 因為這是後期台灣電影步向死亡的重要階段.

想著想著, 拍攝紀錄片的人都背負著歷史責任, 這責任是從他們有如此念頭時悠然而生的. 他們勇於找尋那年代的, 了解那年代的, 也重新建立詮釋, 跟考古專家無異. 讓從前重生, 讓未來回顧.

4.17.2006

四月十六 C.R.A.Z.Y.

一個關於wannabe gay man 的成長故事.

生於天主教的家庭, 在聖誕夜出生, 被別人說成是gifted 的孩子, 只是每年他得到的生日禮物都比其他人的聖誕禮物要大一點點. 因為柔若的性格而得到父母親的寵愛, 也有一群兄弟陪伴成長. 人生二十多年來也活在謊言中, 因為一次的迷幻狂歡而發現自己對男生的期待, 卻被逼愛上一個女生. 一次朝聖之旅, 讓他在神的路中找到自己的真性情. 以為自己在沙漠中快燒焦, 但跟母親的心靈維繫讓他活過來. 回到家中, 哥哥去世, 家人的愛讓他真情流露. 雖然哥哥死後十年他才敢帶愛人回家.

整套電影充滿天主教的色彩, 媽媽的庇護跟心靈接觸是聖母瑪利亞的展示, 誰是gifted 誰就相信能行奇蹟, 一個屬靈姊妹說的話可能比上帝更有力, 吸煙, 同行戀, 性行為, 這些都表現了天主教的寬鬆與漏洞, 這讓人想起艾慕杜華, 然而Jean-Marc Vallée 表現的較正面及保守. 到底這是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製作. 再任性也有底線.

我常想, 人生最初的二十年, 是性格形成最crucial 的二十年. Zac 的人生也不例外, 這些日子, 他得到愛, 卻又向父親宣戰, 他愛男生, 卻強逼自己愛上Michelle, 他的父親以為他會喜歡Patsy Cline, 誠然他愛的是Bruce Lee, David Bowie, Pink Floyd, 他愛的是時代. 人生二十年, 有的是Identity Crisis, 有的是self-split. 沙漠上的足印, 只有一雙, 就那麼深刻的一雙.

風中搖曳的紙巾, 放手, 空中, 隨風.

P.S. C.R.A.Z.Y. 是五個孩子名字的initials, 也是父親最愛Patsy Cline 的一首歌曲.

P.P.S Michel Côté 跟 Kevin Spacey 真的很像.

4.12.2006

四月十一 千里走單騎

看了<千里走單騎>, 透過中日關係, 感人至深. 說的是父子情誼, 但想必如此賣弄中國熱情與日本的孤單執著的電影, 將來很可能成為研究中日關係的教材之一. 張導演想跟日本人展示一個怎樣的中國呢, 放棄了繁華, 回歸自然, 在黃土處處的雲南麗江, 他找出那些被繁華掩蓋的撲素. 高田為了彌補對患病兒子的遺憾, 千山萬水, 走到那片高原尋找兒子鍾愛的面具戲演員陳加民, 親自上演千里走單騎, 誰知道陳已進牢, 他為了解開陳的心結, 再千山萬水找到陳的私生子, 進而發展一段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情. 在山中迷路的一夜, 高田把楊楊緊緊擁抱, 嘗試補償十多年的欠下的溫暖, 就在緊緊擁抱的一剎, 健一走了, 在父懷中走了, 冰霜在異地下溶解.

日本人在滿是山地話的語言環境下倍感孤單, 中國人卻找盡一切可能的辦法讓高田了解, 長久以來的冰霜, 能否就在迷路的一剎相互溶化? 然而, 羞於表達跟熱情展示, 能建立溝通的橋樑嗎? 雙方都需要一個翻譯, 或者一個調解, 女性在冰冷與熱情之間如何互動?

感動是, 陳加民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來看他了, 卻用心的表演千里走單騎給高田先生看, 還囑咐一定要拍下來, 報答恩情. 一片哀怨的背景音樂下, 獄犯跟陳加民沉醉唱戲, 實是悲滄. 唱的好是其次, 生命的跳躍, 就在這異地中更顯色彩.

4.11.2006

四月六日 Match Point/ 四月七日 Tickets

看Match Point, 因為Woody Allen, 也因為Scarlett Johansson. 喜愛Woody Allen, 他總喜愛用鏡頭,背景音樂諷刺戲中人, 一切本來用作烘托的, 剎那變成導演跟演員溝通的渠道. 導亦有道. 某些classic 的音樂, 一聽就知道是他的戲了.

喜歡Scarlett, 不單是因為演技, 更是她的味道. 但不知道是否從Lost in Translation 開始, 她竟成為Identity Crisis 的icon, 一個在家鄉生活潦倒的演員, 千里迢迢走到英國, 為事業還是為未來呢? 她的離開, 本是無辜, 實質是應該和合理. 沒有她的離開, 怎得一個說的過去的現在?

就在指環敲落河畔的一剎, 決定了現實是謊言與否, 真理掉落何方. 是輸是贏, 天知曉.


看完Tickets 以後, 才知道其中一個導演是Abbas Kiarostami, 有點後悔怎麼睡著? 是太累還是太失意? 但電影的前文後理還是能看懂的, 在往羅馬的火車上, 有人驚覺自己應該對身邊的人更好些, ,有人反思父母的角色, 有celts 甘願犧生的火車票來造就一家團聚. 一輛火車, 種種人性. 如能找到DVD, 我想再感受一遍, 這是睡著的代價.

4.06.2006

四月五日 芒種

四月, 生日的過去, 電影節的到來. 不想浪費電影, 浪費自己.

看了芒種, 想寫芒種, 是為自己的報告熱身. 浮遊在邊界的朝鮮婦人, 藉那本來屬於她的泡菜在中國國土縱橫, 生活是簡單的辛辣滋味, 是習慣, 啞忍, 還是她並不吃辣的? 面對愛過的男人, 不屬她的卻獻上自己的, 在patriachy 與種族的壓迫中, 她只有離開, 在邊界中找尋未知的一片天.

導演本身是住在中國的朝鮮人, 在他的眼睛下, 邊界人煙渺渺, 生活不過就是每天碰見的數人, 在一個沒資訊的世界裡, 呼吸腳步都是最自然真實的, 那是個被誰刻意遺忘的一片天.

四百擊的結尾, Ali:Fear eats the soul 的靜止感, Full Moon in New York 一樣ironic 的film title, 黃土地中人的渺小, 中國新浪潮電影中的淒涼感, 構成姬的identity, marginalized by passive-constructiveness.

相比那些爛透的英語翻譯 (Korean-Chinese?), 我喜歡朝鮮二字, 在邊界遊走的名字, 像被染色的雞, 染色的魚兒風箏, 飄搖, 但真實的, 你不懂.